分类 | 类型 | 代号 | 说明 |
柱编号 | 框架柱 | KZ | (××)详见:第8页
$ Y( }) `% b; w注:编号时,当柱的总高、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对应相同,仅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时,仍可将其编为同一柱号,但应在图中注明截面与轴线的关系。 |
转换柱 | ZHZ |
芯柱 | XZ |
梁上柱 | LZ |
剪力墙上柱 | QZ |
墙柱编号 | 约束边缘构件 | YBZ | (××)详见:第13页
- G6 k& F) K% d* l注:约束边缘构件包括约束边缘暗柱、约束边缘端柱、约束边缘翼墙、约束边缘转角墙四种(见图3.2.2-1)。构造边缘构件包括构造边缘暗柱、构造边缘端柱、构造边缘翼墙、构造边缘转角墙四种.(见图3.2.2-2) 。 |
构造边缘构件 | GBZ |
非边缘暗柱 | AZ |
扶壁柱 | FBZ |
墙梁编号 | 连梁 | LL | (××)详见:第15页
8 J. v, l: ?6 K& J7 p注:1.在具体工程中,当某些墙身需设置暗梁或边框梁时,宜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绘制暗梁或边框梁的平面布置图并编号,以明确其具体位置。
3 D w g7 D. i9 V% [* J# m( w2.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,代号为LLk。 |
连梁(对角暗撑配筋) | LL(JC) |
连梁(交叉斜筋配筋) | LL(JX) |
连梁(集中对角斜筋配筋) | LL(DX) |
连梁(跨高比不小于5) | LLK |
暗梁 | AL |
边框梁 | BKL |
梁编号 | 楼层框架梁 | KL | 详见:第27页
' M) M* t; v$ S' q8 D注:1.(××A)为一端有悬挑,(××B)为两端有悬挑,悬挑不计入跨数。
! p3 r0 Y0 [+ G; @! Y【例】KL7(5A)表示第7号框架梁,5跨,一端有悬挑;
+ @7 v2 E8 g: k$ F vL9(7B)表示第9号非框架梁,7跨,两端有悬挑。( ]! e' _" x) d) @
2.楼层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代号KBH。& A( N |' w3 h/ y/ q
3.本图集中非框架梁L、井字梁JZL表示端支座为饺接;当非框架梁L、井字梁JZL端支座上部纵筋为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,在梁代号后加“g”。' }1 n; o& U: o$ q
【例】Lg7(5)表示第7号非框架梁,5跨,端支座上部纵筋为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。 |
楼层框架扁梁 | KBL |
屋面框架梁 | WKL |
框支梁 | KZL |
托柱转换梁 | TZL |
非框架梁 | L |
悬挑梁 | XL |
井字梁 | JZL |
板块编号 | 楼面板 | LB | 详见:第39页 M' A. g- H* R
|
屋面板 | WB |
悬挑板 | XB |
板带编号 | 柱上板带 | ZSB | 详见:第45页$ v" x* Q: T* v& `* F
注:1.跨数按杜网轴线计算(两相邻柱轴线之间为一跨)。
+ r* I5 f' J0 x i/ N1 r2(××A)为一编有悬挑,(××B)为两端有悬挑,悬挑不计入跨数。 |
跨中板带 | KZB |
暗梁编号 | 暗梁 | AL | 详见:第46页
. I9 K& w R9 M. a3 q注:1.跨数按柱网轴线计算(两相邻柱轴线之间为一跨)。1 C. N& e2 p, F( U
2.(××A)为一端有悬挑,(××B)为两端有悬挑,悬挑不计入跨数。 |
楼板相关构造类型与编号! {* m6 N0 R! a5 v$ I1 x
3 U0 g! d( u: X- e$ s | 纵筋加强带 | JQD | 以单向加强纵筋取代原位置配筋 详见:第49页 |
后浇带 | HJD | 有不同的留筋方式 |
柱帽 | ZM× | 适用于无梁楼盖 |
局部升降板 | SJB | 板厚及配筋与所在板相同;构造升降高度≤300 |
板加腋 | JY | 腋高与腋宽可选注 |
板开洞 | BD | 最大边长或直径<1000;加强筋长度有全跨贯通和自洞边锚固两种 |
板翻边 | FBZ | 翻边高度≤300 |
角部加强筋 | Crs | 以上部双向非贯通加强钢筋取代原位置的非贯通配筋 |
悬挑板阴角附加筋 | Cis | 板悬挑阴角上部斜向附加钢筋板 |
悬挑板阳角放射筋 | Ces | 悬挑阳角上部放射筋 |
抗冲切箍筋 | Rh | 通常用于无柱帽无梁楼盖的柱顶 |
抗冲切弯起筋 | Rb | 通常用于无柱帽无梁楼盖的柱顶 |